当前位置:首页  >> 走进易县  >> 历史文化

红色文化:你不知道的易县两位抗日女烈士的故事

发布时间:2022年04月02日 信息来源:易县政府网字体:

说起抗日战争,抗日烽火无处不在,就在易县龙华、良岗、柴厂、紫荆关一带,到处是抗日硝烟。你印象当中,可能都是男人战场上拼杀,不知道的是还有抗日女娃,她俩牺牲时年仅十六、七岁。一个是杨宝华,一个是许建民。
杨宝华(1924-1941),易县孔各庄村人,家住大东沟口(今紫荆关君玉村)。“七七”事变后,她家成了龙华县地下交通站。宝华是个有文化的进步女青年。1939年哥哥抬担架牺牲后,就继承哥哥遗志参加了革命。
许建民(1925-1941),易县良岗许家村人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家逃荒要饭,建民也被迫给人家当了童养媳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良岗一带成了抗日根据地,许建民也摆脱了封建婚姻,参加了妇女自卫队。
1939年,杨宝华、许建民一起被送往紫荆关路家洼干部培训班学习。1940年7月建立龙华县后,她们二人一起被分配到龙华县一区做妇救会工作。她们经常深入各村去宣传抗日救国和妇女求解放的道理,组织妇女唱歌,办识字班,发动妇女做军鞋、护理伤病员、外出送情报等。1940年之后,日军主力转移到华北,紫荆关一带成了敌战区。为了斗争的需要,许建民留了男人头,平时腰里扎条麻绳,看上去和男人一样。
每次去侦察敌情,她们都和别的妇女扮成夫妻回娘家的样子。每次外出了解敌情,她们都圆满完成任务。当时环境残酷,生活困难,干部的生活标准由一斤(十六两)粮降到十二两,每天还要节约下一至二两救济群众。她们经常出去挖野菜。由于营养不足,许建民的身体一天比一天消瘦,组织上让她休息。她一个人经常偷偷到敌占区去割电线,有时一晚上割500多斤电线。
1941年斗争更加残酷,龙华县一区所辖西陵一带,有一个19人的特务队到处搜捕共产党员。为了躲避敌人扫荡,平时区干部分散到各村去工作。
1941年11月19日,接到回区开会的通知,当晚杨宝华回家看了看母亲,连夜赶回区驻地柴厂村。
20日,天刚蒙蒙亮,汉奸程慕溪、王贺生带日军包围了龙华县一区区公所,杨宝华、许建民同十几个区干部冲出区公所。她们三面受敌,只好往北山上跑,子弹象雨点一样密集。敌人在柴厂村打了一个多小时,当敌人撤退后,在北山小庙旁找到了许建民、杨宝华的尸体。为了纪念这两位女烈士,1958年,将她们的尸体移葬在东旮旯烈士陵园。
东旮旯烈士陵园始建于1958年,面积25.6亩,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这里安葬着1560名烈士,其中,大部分是抗日战争时期大龙华战斗和门墩子山战斗中牺牲的烈士,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牺牲的90名烈士。
当年,烈士们抛头颅、洒热血,前仆后继、英勇无畏,谱写了不屈不挠的壮丽史诗,多年后,烈士们长眠于此,受人敬仰,在易县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。